(一)恢复与摸索前进(1952 -1986) 北宋以后, 对于汝瓷的仿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但始终 没有达到徽宗时代的成就, 年久日深, 汝瓷技艺失传。 但历 朝历代的名人、伟人和技师们并没有放弃过努力 , 特别是在 1953 年 6 月, 总理指示:“ 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 窑生产。” 1952 年, 私人经营的严和店瓷厂经过改造成为国 营县办汝瓷厂。
陶瓷茶具套装青瓷带全自动电磁炉四合一茶具花梨木乌金石茶盘
去购买
临汝县汝瓷厂老工人郭遂于 1957 年试制成 功了汝瓷“ 豆绿釉” 。 1963 年汝瓷开展大规模试验生产, 同年第一批汝瓷豆绿釉产品参加了全国古陶瓷博览会。 1972 年, 张全、马永杰等带 70 余件汝瓷豆绿釉产品参加广交会, 被外商抢购一空。 1973 年, 国家轻工部投入, 在汝州城区西 环北路赵庄村建成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即现在的汝州市 美术汝瓷厂)。
言本粉青汝窑快客杯
去购买
1983 年 8 月, 在郭遂、孟玉松 、张全、王中玉、 王天中、宋海、张大庆、范立的共同努力下, 汝瓷天蓝釉研制 成功。 1986 年, 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孟玉松 、王丽丽、马 永杰、樊治安、郭连成、曹书法等同志联合攻关, 研制成功汝 瓷十七号豆绿釉, 通过河南省科委的鉴定, 并开始连续投入 大规模生产。
该项目荣获 1986 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 等奖、河南省科技腾飞奖 。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集体研发, 尝试恢复宋代汝瓷釉色;国营生产, 产品以豆绿釉为主;产生 了汝瓷一厂和工艺美术汝瓷厂两个生产厂家;在集体研发过 程中为后来汝瓷产业的兴起奠定了技术基础, 培养了一批有 经验的技师;这一时期对汝官瓷的仿制处于摸索阶段, 许多 技师尚未见到汝官瓷真品。
(二)汝窑发现与仿官瓷(1987 -2003) 随着 1987 年宝丰清凉寺遗址的发现, 汝瓷产业进入仿 官瓷时期。 1988 年 4 月举世瞩目的 “ 汝官瓷”天青釉烧制成 功 。1988 年, 汝州市汝瓷开发公司和汝瓷研究所成立 。 尚 庄、马窑、陵头、骑岭 、803 第三瓷厂、汝州镇等 17 家瓷厂相 继建立, 从业人员 2 680 人, 年产汝瓷 1 620 万件, 产值 1 963 万元。
2003 -2004 年发掘的张公巷遗址被誉为 2004 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残存的官瓷片为汝瓷企业提供了仿烧 对象。 自 1990 年后, 一批民营汝瓷企业在汝州市破土而生。 从汝瓷厂下岗的科研人员和部分技师创办了一批汝瓷企业, 如朱氏汝瓷、玉松汝瓷、汝州市北宋官瓷研究所、荣华汝瓷、 汝宝斋汝瓷、亨通汝瓷等。
该时期的特征是:研发力量逐渐 由集体转为个体;全面恢复了宋代汝官瓷技艺, 仿汝官瓷达 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准;民营汝瓷企业在国有汝瓷厂破产后应 运而生;汝瓷产业开始了市场化的尝试与努力;汝瓷产品在 仿制基础上开始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