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经常去药房帮奶奶拿中药,看着医生熟练地使用秤杆,感到非常好奇。
仅仅用一杆小秤和一个秤砣是怎样量出物品的重量的呢?
现在虽然各种形式的电子秤,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喝茶之前称一下茶叶重量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毕竟随手抓一把不卫生,泡茶时的误差也大。
刚好前两日看到一位茶友的疑问:泡茶为什么非要称一下重量?茶多就快出水,茶少了就闷泡一下,不是一样的吗?
非也非也,在泡茶这件事上还真不能这么凑合,用克秤称一下不费事,好处也多。
好处一:节约好茶
很多人泡茶就是随手一抓,也不管重量多少,大差不差的就往杯子里放。
这样的做法常见于年长一些的人,他们习惯杯泡绿茶,对他们来说取茶多少的影响并不大,用杯子一闷,都是一样的滋味。
但是对于普洱茶来说,泡茶的多少尤为重要。
如果随手撬下一块茶饼,不加称量,光凭手感估计重量很有可能造成茶叶的浪费。
我们都知道普洱茶是一种紧压茶,相同体积下,自然是压得越紧的茶重量越重。
而各个商家采取的紧压程度是有所区别的,很有可能相同体积下,两家的普洱茶重量有1克左右的误差。
这个误差就会造成普洱茶的浪费。
因为用110毫升的盖碗泡茶时,我们只需要使用6克左右的干茶就能泡出一杯醇香的普洱茶,为什么要用到8克甚至10克呢?
泡出的茶又苦又涩,你还说这茶不好,这不是茶的问题,是投茶量出了差错。
这样一饼357克的茶,本来可以冲泡50多次的,这下只能冲泡40多次。
你想想看,一饼几百的茶原来可以喝上两个多月,现在只能喝一个半月了,这既浪费了好茶,还浪费了钱。
考虑到普洱茶的入手价格不低,泡茶时当然需要“斤斤计较”一番,这样茶汤风味又佳,又节省好茶,何乐而不为呢?
好处二:避免茶汤风味差距过大
上文也说了不同商家之间对普洱茶的紧压程度不同,取茶时如果不称量,茶汤风味差距会非常大。
而且茶友不只是会泡普洱一种茶,他们还有可能选择泡一些绿茶、红茶、普洱散茶,这些散茶差距极大。
绿茶之中有扁平的西湖龙井,you条索弯曲的文君,红茶中有条形的滇红,螺型的蜜香金螺,普洱散茶的形态则更为蓬松。
一些形态蓬松的茶,一遇上水,就像泄了气的气球一下憋了下去,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被外边欺骗了,到底有多少分量,咱们还是得上称称一称才知道。
如果担心干茶太过蓬松以至盖碗放不下的话,我们可以拗折一下叶梗的部分,让茶叶规整一点放置在盖碗中,注水时采用环比注水法,均匀打湿茶叶。
注意,拗断的是茶梗而不是叶片,拗断茶叶叶片只会让茶内质过多释放至茶水中,不利于茶叶冲泡!
好处三:避免经常喝浓茶
老一辈的人非常喜欢的泡茶方法是抓一把茶叶在杯中闷泡,这样泡出来的茶那可真是又浓又苦涩。
还有一种情况也能喝到浓茶,那就是投茶量过多。
饼茶、沱茶、砖茶等紧压茶需要在冲泡之前撬下一块,然后冲泡。
可不要小看这薄薄的一片茶饼,它的重量超出你的想象。
如果没有称重,这薄薄的一片茶饼在遇到沸水后,就会像干货一样泡法起来。
干茶看着是不多,但是吸了水之后的体积那可真是不容小觑。
再加上撬茶时,再小心也会弄碎一些茶叶,这些茶叶的断面会让茶内质析出速度加快,茶内质释放过多。
这时候如果投茶量过多,那泡出一杯浓茶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长时间喝浓茶的危害可不小,它会让你的味蕾变得不敏感,口味越来越重。还会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这么看来喝浓茶百害而无一利,还是品尝清润甘甜的茶为享受之道。
好处四:试茶体现专业程度
根据《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的国家标准,对某款茶进行测评时,需要对茶叶进行称重,称重工具的精度需要在0.1克以内。
试茶是一件严谨的事情,取茶的误差需要控制在0.1克之内,那些自诩自己的泡茶大师的人,随手投茶测评,没有称重,没有特定的茶水比例,最终得出的茶评根本没有可信度。
更加严谨的评茶还需要取整茶和碎茶以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后再精准称重,得出客观、真实的结论。
随手一抓根本不能体现出试茶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好处五:仪式感很重要
开始喝茶之前,称重就像是一个准备动作,让人从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抽离出来,进入到闲适的喝茶时间。
在家称重也不需要太过复杂的电子秤,只需要一个小巧、方便收纳的电子秤就行了。
喝茶本就是调节生活的一点情趣,现在我们给这个情趣加上一点仪式感,让喝茶变得更有氛围起来。
平时还能用克秤称量一日三餐应该用的食盐克数,让生活更加健康。
还能让茶更加好喝,这样一件小巧实用的工具还不赶快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