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65 182******65

值得入手的初烧动铁塞,音质诱人

无线蓝牙耳机出现后,有线耳机市场就明显的有了竞争。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Audiosense T260两单元耳机,音质体验绝对棒,一起来看看。

耳机的包装盒外层采用了黑色打底,正面是耳机腔体部分的渲染图,其切割很像是水晶制品,清楚地高速消费者耳机采用了透明的腔体设计。

背面和侧面则印有一些产品主要参数和卖点的相关介绍。

取下外层之后,可以看到包装盒采用了纯黑色,仅在正面有Audiosense的branding。

必须吐槽的是,包装盒上下扣合得非常紧,不但没有抽拉绳,连便于手指接触的凹陷处都没有。小JU也是用了很大的力气,花了不少的时间才把它打开。

打开包装盒之后,可以看到耳机的主体和一个收纳包。因为耳机采用了可换线的设计,线材和其它的配件都被放置于收纳包之中。

T260的收纳包采用了人造皮革的材质,看起来要比创新Trio的织物收纳包高档不少。

主要的配件包括:一根耳机线、三对可替换耳帽(LL,MM,SS)、一个线夹、一对耳挂。Audiosense T260的包装和配件都相对比较简约,并没有像很多其它品牌那样浮夸。

替换耳塞全是硅胶的,有两个颜色,看起来做工还不错,不过不是特别柔软,舒适感需考量。

设计

Audiosense T260耳塞部分采用了透明的设计。音频产品的发烧友们对于这类设计风格应该并不陌生,包括舒尔、森海塞尔、UE、阿思翠、魅族等大小品牌都推出过透明或者半透明腔体的耳机。

用户可以透过外壳看到内部的声学元件和电路,科技感十足。

T260腔体的外侧采用蜂巢状的纹理作为装饰,外侧还有一个不太好形容的对称形状,用手摸上去也可以感觉到表面的凹凸,要说其是否好看就是见仁见智了。小JU个人并不太喜欢这样复杂的图案。

腔体的内侧则相对比较简单,只有一个T260的型号标注。用户可以轻松地透过透明的外壳看到内部的双动铁发声单元组合。

腔体上的LR左右标识是在接线处的内侧,并不是特别明显,在较强光照下甚至会很难看到,小JU第一次用的时候也是把耳塞翻来覆去找了很久才找到。

耳塞的导管同样是透明的,比较细长,其和腔体的内侧并非呈90°的直角,而是有一定的倾斜。

耳塞采用了标准的MMCX接口,可以适配市面上大多数的替换线材。

T260标配耳机线和耳塞的接口处也有标识方便用户区分左右。左侧是三个竖向排列的点,右侧则是更加直观的R字母。

线材的外部包裹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材质,分线的上面部分是硅胶,下面部分则是编织物,这与1more的三单元圈铁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样的设计理论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绕线和听诊器效应。在小JU实际的体验中,发现线材的确不容易打结,但是耳机的听诊器效应仍旧比较明显,至少说是比创新Aurvana Trio和1more E1001都明显。

分线块和直入式插头的接线处均采用了金属的材质,插头则是中高端耳机上常见的3.5mm镀金头。

不过目前的智能手机都相继取消3.5mm接口,因此大多数人如果搭配手机使用T260,转换头时必不可少的。

让人意外的是,标配的耳机线上还带有三键线控,实测手感还不错,有相对合理的键程,并可以同时兼容Android和iOS系统。尽管仅三个键,但是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按压方式来实现多种不同的功能。

耳机的总体做工不错,给人感觉还算扎实。不过腔体内外侧结合处有比较明显的过度痕迹,标配线材上一些细节的处理也不够精致,而且线控的塑料感也比较强烈。

舒适感和隔音

T260并没有限制特定的佩戴方式,但是小JU个人会更喜欢绕耳式的佩戴。由于塞体本身较轻,且相对贴耳,再加上采用绕耳式佩戴后耳朵外侧上方分配了一些压力,所以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出现耳廓的酸胀感。

这款耳机的隔音效果很赞,远好于小JU手上的B&O H3,阿思翠AM850,以及1more E1001三单元圈铁,和创新Aurvana Trio几乎处于同一水平。即使在比较喧闹的地铁和公交车上,也仅需要把音乐开到中等音量就能忽略外部的噪音。

音质

正如前文提到的,Audiosense T260采用了楼氏(Knowles)的双平衡动铁驱动单元(CI-22955和ED-29689),在硬件上保证了音质的不含糊。如果还不知道楼氏是什么的值友可以去百度一下,反正其是声学界的扛把子之一,具体小JU在此就不做过多介绍了。耳机的阻抗为25Ω,灵敏度达到了112dB,可谓相当容易驱动,小JU用不以HiFi为卖点的华为Mate 20Pro加上普通的type-C转3.5mm接口转换头,中低音量下就可以获得较为不错的听感。当然,换上带HiFi DAC的vivo X21和山灵M5专业音频播放器之后,听感还是会有明显的提升。

热卖爆款
没有更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