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刚加辅食拒绝小勺
欣欣该加辅食了,妈妈兴冲冲地为女儿做了各种食物—米糊、水果泥、南瓜泥,可一喂就泄了气,当把小勺放到迎迎嘴边时,小家伙总是用舌头顶出来,好不容易吃上三四口,又开始哭闹。吃不进东西怎么行?无奈之下,迎迎妈买来大号奶嘴,把米糊冲到奶瓶里喂,迎迎才吃起来。
现象分析
咀嚼功能的发育需要适时的生理刺激,需要后天学习训练。4~6个月是后天咀嚼行为学习的敏感期,此阶段宝宝的舌头越来越灵活,会尝试通过舌头与口腔的配合完成吞咽动作。不过,他们的动作还不协调,尤其宝宝习惯了吸吮,当食物送到嘴边,会扭过脸或用舌头把食物顶出。
妈妈这样做:
1. 为保证营养供给,宝贝拒绝小勺可以在短期内用奶瓶喂米糊,但时间长了不利于宝宝学习新本领,最重要应该坚持每天多尝试用小勺喂几次,让宝宝慢慢适应新的吃饭方式。
2. 宝宝爱模仿,喂宝宝饭时,大人夸张地做出吃东西的样子,先张大嘴巴,然后做咀嚼吞咽动作,宝宝也会跟着学。
3. 这一阶段,宝宝的辅食应以糊状或流质、半流质为主,如:米糊、蔬菜泥、果泥、菜汤等。
二、吃东西不嚼就咽
轩轩第一次吃面条,把妈妈吓住了:满满一勺,小家伙嚼都不嚼就咽下去,紧接着就急着吃下一勺,一小碗面,不大工夫就能吃完。妈妈仍担心影响消化,于是尽量把面条做得更软烂。可是宝宝不咀嚼怎么办?总不能一直不嚼吧?
现象分析
7~9个月宝贝的咀嚼和吞咽能力进一步增强,可通过舌头感觉食物的软硬度,来区分是否可以吞下去。此时,宝贝进食的欲望会增强,看到别人吃东西,都想要尝一尝。如果食物若过于软烂,宝贝不用咀嚼就可以吞下去,不利于宝贝学习咀嚼。
妈妈这样做:
1. 可以给宝贝一些包片、馒头片等观察。若宝贝开始咀嚼,要多提供这样的机会练习。
2. 可以在宝贝饮食中加入一些稍有嚼劲的食物,如把小红薯丁、南瓜丁、豆腐丁加入粥里,或者把面条粒改为面条小段,把稀粥改为稠粥。
3. 宝贝出牙时牙龈发痒,更愿意咬、啃食物,除磨牙饼干外,可以给他们胡萝卜条、黄瓜条、水果条等,任其啃咬。但要防止咬掉的大块食物卡住宝贝。
4. 此阶段的辅食应以半流质或半固体食物为主,如稠粥、面条、较粗的果泥等。
三、 吃饭“坏毛病”嚼嚼就吐
1岁的松松添了新毛病,吃东西常把嘴巴填得满满的,嘴里那么多当然嚼不了,最后都吐出来,弄得满身满手都是。妈妈不明白,为什么宝贝已经把食物咬得比较碎了,就是咽不下去,难到是他故意的?
现象分析
1岁左右宝贝的咀嚼能力及口腔动作更加协调,咬碎或咬断食物,再进行简单的咀嚼已不成问题。如果之前宝贝没有适当的锻炼,咀嚼能力相对落后,而家长又急于让其吃较硬的食物,宝贝无法适应,便会出现嚼嚼就吐的现象。
妈妈这样做:
1. 不要过度关注宝贝的这一现象。大部分宝贝出现这种情况只是阶段性的,若强行制止或批评指责,反而会刺激他们的好奇心和反抗心理。
2. 观察、分析一下宝贝为什么嚼了吐。是不饿,急于进食,还是超出了宝贝的咀嚼能力,如果是后者,应提供宝贝较易咀嚼的食物,根据宝贝能力,增加食物的硬度和粗糙度。
3. 鼓励宝贝自己进食,不妨给宝贝准备一个防水围兜,一个适合抓握的勺子,允许宝贝多尝试。
4. 此阶段的辅食应以半固体或固体为主,如稠粥、碎菜面条、软米饭、蔬菜小饼等。
与吸吮不同,宝贝的咀嚼和吞咽能力需要后天的训练,从吃惯了甜甜的乳汁,到接触不同口味和软硬度的食物,宝贝难免会反抗、吃不了、吃不好,妈咪要多理解宝贝,帮他接受新食物。
惠氏启赋有机蕴萃幼儿配方奶粉(12-36月龄)3段900g克
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