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VR相信不少人都有听过或体验过,除了震撼还有什么呢?今天的主角是小米VR一体机,一千多元的售价算是VR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屠夫了,这篇文章带你了解它实际的体验究竟如何。
外观设计
小米VR一体机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VR整机产品。之前体验过几十块的VR盒子,印象并不好,想再往深了探索,又被市场上那些高价产品所吓的退缩了,我一直都对VR产品保持怀疑,花钱得到的体验可能并不会太好,所以导致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关注VR产品,小米这次给力的价格又让我忍不住投去了目光。
小米VR一体机抛开了传统那种VR盒子的分体式设计,内置屏幕不需要考虑手机尺寸要求,整机一体感强上不少。白色磨砂机身配合灰色铝合金前盖,非常简约。受制于技术条件,现有的VR设备体积和质量都很大,未来感不是那么强。
机身通过三条弹性支撑带和魔术贴固定调整,与面部接触的部分是网布包裹的海绵材料,透气性良好。重心集中在前部,佩戴时会感受到设备的分量。对戴眼镜的朋友小米VR一体机准备有眼镜垫圈,还根据亚洲人的面部特征,鼻梁部位的开口做了优化设计,面部包裹性强不漏光。
但实际佩戴下来就是怎么戴都不是很舒服,而且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画面总感觉有点糊糊的,因为不支持瞳距调节,所以还需要时长手动去调节一下佩戴的角度,而且对像我这样戴眼镜的用户太不友好了,长时间使用后鼻梁、脸部两侧都会有压迫感。
小米VR除了提供3.5mm耳机孔以外,内置了一套全景环绕音效近场扬声器。我一般会用内置扬声器,因为机身本身就很大了,再外接一个耳机麻烦又碍事。而且可能是VR环境相对逼真,所以内置扬声器的效果也还不错,听起来也确实有种全景环绕的感觉,当然为了避免打扰到其他人,有时候还是不得不带上耳机使用。
上手
佩戴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头部大小去调节松紧条,当我玩了一个小时之后摘下机器,突然就意识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如果你有打理头发,那么首先是佩戴上后发型就很奇怪了,中间一个横条直接让两侧翘起,然后摘下来后基本上整个头就已经毁了。不过我转念一想,好像市面上大部分的设备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说其实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只是我太自恋了?
操作方面非常简单,只要在手机里下载一个“小米VR”APP,一路跟着软件指引就学会了。配对完成后可以在手机APP里面下载VR应用,也可以在一体机内的应用商店获取。两个地方的资源数量并不一样,手机端的量会多一些。
初次上手最不容易记住操作手柄的按键功能,不过很多应用界面都有手柄的按键提示。在操作中熟悉,自然而然就会了,比看说明书管用的多。
VR世界
带上一体机进入VR世界,就像飞行员进入驾驶舱开始飞行,很有仪式感。桌面设定在一个蓝天白云的开阔环境,环顾四周别墅跑车一应俱全。毕竟是VR嘛,没有空间就创造空间。明亮的环境整个人都非常舒畅,不会有什么压抑感。
沉浸式体验是VR的主力宣传点,相比电脑传统的3D第一人称视角,VR游戏的代入感会更强。游戏中刻画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为了营造游戏氛围,把你整个人都包裹在游戏中。《飞跃火线》迎面呼啸而来的敌机,《暮光》剧场身临现场的观影体验,《无处可逃》惊险刺激的密室逃脱,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多人影院》中和其他用户交流聊天等等。你仿佛摸到了未来世界的一角,比梦里的场景还要真实。
回到现实
正当你沉浸在VR世界酣畅淋漓,随之而来的眩晕又一把将你拉回现实。眩晕是萦绕在VR头上挥之不去的魔咒,强大到所有厂商的宣传页只敢写“降低眩晕”的字样,这是躲都躲不掉的话题。深层次的技术原因有很多,而且短时间也很难解决。
我理解为目前的VR技术还不够真实,不能完美的欺骗我们这颗进化了上万年的大脑。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用眼睛发现,用耳朵聆听、用手触摸、双脚丈量这个世界,这是绑定在DNA中的记忆。置身VR世界,分毫的差别就会被察觉,不适感随之而来。
VR世界的效果需要通过物理透镜实现,即使小米VR一体机搭载的是一块2K分辨率的屏幕,画面依然会有明显的颗粒感。在第一次接触VR的新鲜感过后,很快你就会察觉出颗粒感,敏感的人甚至能在第一次体验中就能感受到。业内主流认为VR要达到视网膜级别的显示效果需要16K的分辨率,然而目前在售的消费级VR最高也才4K分辨率,也就是说很长一段时间内颗粒感会一直存在。
受价格定位影响,小米VR一体机只支持3个自由度和一个模拟颈部位移。就是说设备只能识别到头部的前后、左右旋转运动,身体的上下、前后、左右运动是无法识别的。在游戏里你想起身探头看汽车的行车盲区,视角不会发生变换。人的运动需要靠手柄或是周围的景物的相对运动实现,前进后退、左右移动、起身下蹲都不会有变化。相比支持6个自由度的VR设备,真实感没那么强。
还有一个人性的角度,我个人玩久了就会陷入一种深深的孤独,总感觉过于沉浸以至于有种脱离现实的感觉,我始终觉得游戏最重要的是社交,在VR社交成熟之前,体验这类产品不建议太久,会孤独。
只有一个支持3个自由度的体感手柄,几乎所有的操作都依赖于此。无法体验两个手柄搭弓射箭时的快感,自由度的问题同样会限制你抬手开枪的射击角度,因为游戏的所有操作都在一个手柄完成,上手难度大。特别是飞行类这种空间维度的操作控制难度很高,一些游戏功能因为因为手柄限制无法体验。画面视角经常会偏移,游戏中无法重新校准等等。
软件加载画面缺少动画、等待时间久,非常焦虑。白色字体、画面和一些角度出现的彩边问题,很容易引起眼睛不适。受制于设备平台能力,一些软件画面细节和游戏仿真程度还有待提升。《飞跃火线》中转弯几乎是在一个点上,没有加入动态变化前进的维度。这类的问题没法通过这个设备去截图体现出来,大家只能靠文字感受一下。
为了控制机身质量,电池容量控制在2600mAh中规中矩的水平。游戏续航时间只有2小时左右,持续使用最长续航时间勉强够到3小时。这本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标配5V 2A的充电器实际充电最高功率只有6W,充满需要2小时这样的充电和续航体验很不友好。
内容
目前阶段游戏和视频两大应用场景和VR密不可分,良好的体验都需要庞大的资源体系支撑。小米VR一体机接入了优酷VR、爱奇艺VR、微鲸VR等多个视频平台资源。目前VR设备的普及率低和视频制作成本高,导致真正意义上的VR全景视频并不算多。支持读取小米路由器或NAS服务器这些本地片源,传统的2D电影会投影成影院的形式呈现,算是视频资源短板的补充。
游戏方面要好很多,目前上线了不少全球发行的游戏产品,整体制作水平算得中上游。游戏作为VR体验天然的消费载体,不少专业的游戏制作团队都已经投入其中,厂商也寄望语于游戏收益来补贴硬件研发成本。
社交也是VR的新突破点,小米VR一体机内置了《多人影院》可以实现VR用户在虚拟房间的交流沟通。这些都是基于已有VR产品的用户尝试。我认为可以加强潜在用户的开发,比如全局式的录屏录音,一键分享微博朋友圈。贯通虚拟和现实世界,甚至是朋友圈VR游戏的组队邀请链接等等。
回归本质
一体机本质上就是VR盒子的加强版,介于VR盒子和PC级VR之间。相比动辄上万的PC级VR,无论是价格还是场地要求都要简单的多。相比于VR盒子更高的价格,在我购买一体机前还是会犹豫一下。雷军在发布会上讲“VR一体机高性能手机+VR光学系统+传感器+体感手柄”真的是这样吗?在体验过后我觉得只讲对了一半,一体机之所以是一体机,在于其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看似相近的硬件组合,在VR这种注重细节和体验的地方系统就显得格外重要。光学系统、传感器、显示屏幕和运算平台一对一的协同匹配调教,这是VR盒子根本没法比拟的。一体机可以用更大的体积和前面板进行散热设计,使用过程中散热面甚至会有明显的发烫现象。然而手机的温度控制和VR需要的大量高负荷的建模渲染要求就显得格格不入,或许手机有更高配置的CPU,但它永远也没法像一体机那样放开束缚发挥。
尾巴
以VR目前的产品来说,离理想还有很远的距离。硕大的机身和重量,显得有些笨拙。回望几十年前PC电脑发展,或许十年、二十年之后的VR甚至是MR混合现实产品,我们可能已经分不清究竟是梦还是现实。小米VR一体机或许就是你踏出下一个世界的大门。
小米VR眼镜 PLAY
去购买
就我个人而言,还有一个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目前的VR类产品,无论是自身体验的环境还是外人看起来,整个造型和姿态都有一种很蠢的感觉,能不能在内部体验完善的情况下也注重下设备本身的优化,毕竟也是科技产品,还是要具备该有的科技范儿。
你怎么看小米这款VR产品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