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内需挖潜和消费升级至关重要。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汽车产业具有产业链条较长、就业带动效应明显等特征,故而扩大汽车消费对于加速汽车产业自身发展、助力居民美好生活和推进新发展格局形成均具有重要意义。
激活消费,金融工具运用不可或缺。相较于全额付款、银行按揭贷款等购车方式,作为汽车行业“新零售”模式之一的汽车融资租赁,因其具有购车门槛低、手续简便、服务全面等优势,近年来日益获得消费者青睐。
汽车融资租赁是一种依托现金分期付款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引入出租服务中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特性,租赁结束后将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的现代营销方式。
其改变了“人”与“车”的关系,重构了居民的汽车消费习惯与体验。该模式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目前该国汽车融资租赁渗透率已超过30%。
而我国融资租赁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近几年来汽车融资租赁才风生水起,来自汽车企业、汽车经销商、互联网行业的巨头都纷纷布局该领域。从市场主体看,目前国内融资租赁公司主要有四类:分别由汽车厂商、汽车经销商、互联网公司、专业租赁公司为主导。
据统计,国内逾万家融资租赁公司中涉足汽车融资租赁业务至少有278家,主要分布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汽车融资租赁渗透率从2016年的2%提升到2019年的8%。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尽管乱象时有存在,但一度被“污名化”贴上“不靠谱”的标签。
这既有少数公司自身缘由,也有部分消费者认知偏差等因素。毕竟,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汽车融资租赁行业遭遇“成长中的烦恼”也在所难免。
有问题但无碍“想象空间”,汽车融资租赁将是一片“蓝海”。罗兰贝格发布的《2020中国汽车金融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的汽车金融渗透率将达到61%,其中汽车贷款40%、汽车融资租赁21%,汽车融资租赁对汽车金融渗透率的贡献将达到34%。
目前汽车融资租赁正处于消费升级阶段的下沉市场,更低的资金和信用门槛可以触及传统信贷无法覆盖的购车人群,尤其是三四五线城市汽车消费增长极具潜力。
把握机遇,正视问题,加快汽车融资租赁行业高质量发展,亟需公司、行业监管、政府部门、消费者等多方携手、合力推动。
守正创新,优服务提形象。近一两年来,关涉汽车融资租赁的负面信息“槽点不断”,如“买车变租车”、“套路贷”、“暴力催收”等。这其中固然有多重原因,但与公司自身经营管理不力不无关系。
如部分公司内控管理不严、业务人员专业性不强、营销不规范、合同不明晰,不仅为日后纠纷产生埋下风险隐患,也给行业形象大打折扣。
对此,公司应坚守主业,依法合规经营,健全业务流程,明晰岗位职责,提升员工业务技能,优化事前展业、事中签约、事后回访等全过程服务;同时要加强业务模式及盈利模式创新,强化风险控制,精准定位客群,为客户提供多元化增值服务。
回归本源,强监管促规范。近年来,随着融资租赁行业的快速发展,偏离主业、无序发展、“空壳”“失联”等行业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不乏以汽车融资租赁为主的公司。目前国内超80%汽车融资租赁公司从事回租业务,其中超99%的公司从事不过户的回租,这其实涉嫌“类信贷”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融资租赁。
相比海外成熟市场,国内汽车融资租赁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社会和各有关部门强化联动给予支持,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方面提供扶持。常务会议专门提出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设备融资租赁以及与之相关的保险业务。
此外,政府部门要进一步优化汽车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环境,如简化购车登记、汽车更新等办事程序,推广汽车消费网上申办业务登记,实现机动车登记服务“一站式”办理,提升汽车消费服务效能。
宣教结合,提升金融素养。目前汽车融资租赁在国内普及程度和渗透率还很低,相当部分消费者对融资租赁交易关系和参与各方的法定权利义务认知一知半解,引发对汽车融资租赁行业和企业的误解。加强消费者了解掌握并参与运用融资租赁这一金融工具势在必行。
一方面,公司应借助官网、4S店、社区、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宣传普及汽车消费金融知识,增进消费群体对融资租赁的认知;
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应加强金融知识学习,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掌握金融知识,加强自身金融知识储备,不断提升自身金融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