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适合祭扫,怀古幽思、感情伤怀;适合寒食,冷锅冷灶,没有炊烟;适合踏青看花,抒发胸意;也适合放风筝,逆风奔跑、仰头欢笑……而这些,一定要有酒相伴!
清明节离不开酒。正所谓:「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北宋诗人王禹偁的这首『清明』,简明地道出了清明与酒、与花千丝万缕的情愫。
清明与酒的缘分正是来自于祭扫。清明扫墓除整修坟墓、清除杂草外,最重要的是清明酒。全家举行祭祀仪式,仪毕后饮酒聚食,称之为吃清明酒。餐毕,再去扫墓,在坟前供上吃清明酒时特意留下的食物与酒,点烛烧纸进行祭奠。此时,酒,就是人们表达最好载体。
正因如此,在宋元小说中,《洛阳三怪记》和《钱舍人题诗燕子楼》都将清明节及其习俗作为主要叙事内容,主人公的节日游赏则成为故事情节展开的基本线索。其中,《洛阳三怪记》中河南府开金银铺的潘员外之子潘松清明节出定鼎门的郊野游赏,《钱舍人题诗燕子楼》中钱舍人的花园游赏,皆是如此。明代的苏州才子冯梦龙所著“三言”中的《警世通言》里也写道:“时值清明将近,安三老接外甥同去上坟,就便游西湖。原来临安有这个风俗,但凡湖船,任从客便,或三朋四友,或带子携妻,不择男女,各自去占个座头,饮酒观山,随意取乐。”生动再现了当时清明的情景。
这些记载都说明:清明节期间,无论家境贫富,扫墓都要备好酒醪,或祭奠或自酌,酒都是必须的。
如今,清明与酒仍密不可分。一杯馥郁美酒,是我们对先祖的祭奠,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过去时光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叹息;更是回归自己的内心,对自我的追寻与洗涤。
那一刻,面对长满青草的坟头,面对寂静的墓地,手握一盏透明而浓烈的酒,在芳香的酒液中,在虔诚的追忆与血脉的温暖里,我们的心头会陡然生出如酒一样澄澈而绵长的思绪。
清明的酒,还与花有关。清明时节正值春光明媚,节日习俗自然丰富有趣。古人除了有禁火、扫墓之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插柳等一系列户外风俗活动。此时,草长莺飞,山水如画,百花争妍,这郊游的好时候,又怎能少了酒来助兴呢?
除了伤怀,历代的诗人还有许多描写踏青、游春的喜悦的。暂且称为欢快派。其中最充满诗情画意的当属晚唐诗人温庭筠的《清明日》: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也有些含蓄的诗人,像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然,一年之计在于春。也有借清明劝说世人珍惜时光的。像北宋诗人程颢的《郊行即事》所写:
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在清明节,酒是绝对的重要角色。少了酒,清明的意境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
难得回乡与亲朋戚友会面,不妨带上金种子酒,趁着灿烂的春光,品一口酱香,会否更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