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支云
解放前华氏茅台酒酒师郑应才的嫡传关门弟子。当时我国酱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茅台酒一花三枝:华氏、王氏和赖氏。解放后公私合营,三家酒坊共6位酒师进入贵州茅台酒厂。而今,6位酒师仅张支云一人健在。
上世纪70年代,张支云与20多名茅台酒厂骨干来到遵义北郊,落实“茅台酒要生产一万吨”的指示精神,实施“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并命名为“珍酒”,张支云担任高级酒师。在他从茅台酒厂调往遵义参与茅台酒易地试验之前,其制曲、制酒、贮存、直到勾兑等技术已是人们公认的权威。从茅台酒易地试验的第一天直到 1991年珍酒厂退休,后又被厂里返聘回去工作了6年,一直担任生产厂长及总工程师(即高级酒师)。
2018年9月20日,正值张支云93岁高寿,其亲传弟子、珍酒酿酒副总经理王忠汉带领珍酒二代、三代工匠传承人,前往贺寿。
张支云给年轻一代的珍酒工匠们讲述了很多当年酿酒的事,在他的那个时代,没有酒度表,没有温度计,没有实验室,一切全凭“脚踢手摸嘴巴尝”,评判的标准就是张支云的“可以”。
购买粮食,张支云只需要看看成色,抛两粒到嘴巴里嚼嚼,点头说“可以”,这个粮食就肯定可以;制曲出来,张支云看看颜色,闻一下味道,用手指头捻一下,说一声“可以”,当年的好酒就有保证了。成品酒勾调好之后,用眼睛看“酒花”的多少,大小和散去的速度,就能把握酒的度数“就是这个度数。”以后酒精度发明出来之后,经过测量,张支云凭经验预估的度数,误差不会超过一度。
酱香酒的酿造,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完整的科学理论和操作规范。张支云留下的珍酒酿造风格,远溯到成义烧房时期的古老传承,在今天的珍酒中弥漫绵长,这是一个世纪的岁月风韵,更是张支云漫长一生对酿酒事业的领悟和创造,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与传承。
而酱酒酿造技术,一直都是师徒相传,今天依然如此。作为珍酒厂技术骨干的王忠汉、李银强、李长生等,以及在张支云之后成为珍酒厂技术骨干的冯小宁、窦忠兰等人,都是张支云的亲传或再传弟子。可以说,珍酒的酿酒风格和技术传承,带着深深的“张氏烙印”。
师徒之谊,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修行。
工匠技艺,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情怀。
师徒结对,是延续也是跨越。
工匠精神,是继承也是创新。
珍十五单瓶礼盒装
去购买